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义乌:鲫鱼肚内现绦虫 专家称和养猪场偷排有关

2014/7/26 14:49:25 来源:金华新闻网

前天下午,义乌的刘先生从菜市场买来3条野生鲫鱼。结果刚剖了2条,就发现鱼肚内藏着4团会蠕动的“面条”。疾控专家发现,这些“面条”是在市民视野中消失多年的绦虫。“绦虫的出现跟养猪场偷排脱不了干系,养猪场排往江河的粪便和污水没有经过无公害处理,藏在粪便中的绦虫成虫及虫卵让鱼类成为它们的第二中间宿主。”疾控专家表示。

剖鱼时发现蠕动“面条”

前天傍晚6时许,刘先生走进义乌稠江街道贝村路菜市场,打算买几条鲫鱼烧给女儿吃。

在一对中年夫妻的水产摊位前,他注意到两个水池里分别养着大小不一的两种野生鲫鱼。“那对夫妻极力向我推荐个头稍小的野生鲫鱼,说口感比大的好,价格也实惠。”刘先生说,他在装着三四十条野生鲫鱼的水池里随意捞了3条,每条长度都在十七八厘米。

回家后,刘先生开始剖鱼。剖开第一条,他从鱼肚里揪出两团白色的东西,摸上去感觉跟面条差不多,展开的长度有30多厘米。“我以为是黑心商家用面条充重。”刘先生说。剖开第二条野生鲫鱼后,刘先生又发现两团“面条”,每团展开的长度超过40厘米。当他准备剖最后一条野生鲫鱼时,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先前那4团“面条”居然在蠕动。刘先生用小竹棍将“面条”挑起来发现,它们渐渐变短,头部呈三角形,是一种奇怪的生物。

刘先生顿时觉得非常恶心,把这些野生鲫鱼和“面条”全倒进了垃圾桶。当晚,他把“面条”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引来如云跟帖。“一名朋友说,他前阵子买了10多条鲫鱼,结果发现鱼肚内全都有这种奇怪的生物。”刘先生说。

“奇怪的生物”名叫绦虫

藏在野生鲫鱼肚内的“面条”是什么?昨天下午,义乌市疾控中心基础卫生科科长吴因平看过刘先生拍的照片后表示,这种“奇怪的生物”学名叫绦虫,“而且极可能是猪肉绦虫”。

据吴因平介绍,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具体分类有上百种。在义乌,较为常见的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猪肉绦虫呈白色长带状,成虫寄生在猪肠中,鱼类是它的第二中间宿主。”吴因平说,猪肉绦虫及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这些粪便进入水中后如被鱼类吞食,就寄生在鱼类体内继续生长。“一般情况下,猪肉绦虫及虫卵随粪便进入水中后,如果7~10天没被鱼类或水蚤吞食,就会死亡。”

吴因平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在义乌较为常见。“当时,义乌的生活污水、牲畜粪便排放没有做到无害化处理,而是直接排放到江河中,因此绦虫很容易找到第二中间宿主继续繁殖和生长。”近年来,绦虫很少被发现,因此成了“奇怪的生物”。

吴因平说,绦虫成虫及虫卵在高温环境下可被杀死。“去除绦虫后,将鱼内脏彻底清除,鱼体充分煮熟烧透再吃,理论上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他并不建议市民食用曾被绦虫寄宿的鱼类。“绦虫是一种食量很大的‘家伙’,国外甚至有个别极端人士用来减肥。被绦虫寄生后的鱼类一般没有食用价值,建议弃用。”吴因平说,如果鱼类没有煮熟烧透就食用,绦虫就有机会寄生在人体内并繁殖,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专家解答

市民没必要谈“虫”色变

记者:相对于养殖鱼,野生鲫鱼感染绦虫的概率是否会更大一些?

吴因平:一般情况下,大型水域里的鱼类会有绦虫,有专门防治措施的沿江沿湖内塘养殖的鱼类有时也有。并非只有野生鲫鱼会感染绦虫,所有鱼类都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这与鱼类生活的水域、寄生虫防治措施、鱼的品种等有关。

记者:除了刘先生,他朋友前阵子也买到含有绦虫的野生鲫鱼,为何绦虫近期频频出现?

吴因平:我认为这与少数不规范的养猪场直排粪便和污水有关。近段时间,义乌“五水共治”工作成绩非常出色,不少不适宜鱼类生长的臭水塘变干净了,池塘内成群的鱼虾被搬上市民的餐桌。但是,“五水共治”中不排除有“漏网之鱼”———个别养猪场仍偷偷摸摸往这些池塘里直排粪便和污水,导致鱼虾遭受污染。

记者:绦虫“死灰复燃”的情况出现后,市民近期是否应尽量少食用鱼类?

吴因平:除了绦虫,一些寄生虫肉眼是看不到的。即使购买的是新鲜活鱼,其身上也有可能有寄生虫。市民没必要谈“虫”色变,吃鱼时要做到洗净,切忌生吃,烹饪鱼肉时做到煮熟煮透,寄生虫基本上能够被杀灭。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