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老年群体别迷信保健品

2014/10/2 9:10:38 来源:光明网

本报讯保健品“乔装”成药,食药监月均接受10起老人求助。重阳到来,很多人会为长辈购买一些保健品。然而部分老年人对保健品和药品的概念存在误解,容易相信保健产品的所谓疗效宣传。有些患者把保健品当成了药品,不按医生要求服药,延误了治疗。记者从食药监部门了解到,从9月1日起至10月31日,我市启动“安全用药月”活动,今年的主题正是“关爱老人,关注健康,合理用药”。

病急乱投“医”

一老人被骗二十余万

上周,70岁的林老先生带着他的“战利品”又一次找到了食药监局药品稽查处,“这是我9月买的药,怎么还是没效果啊?”十年前,林老先生患上了失眠症和神经衰弱症,虽然经过医院治疗,但没有缓解症状,为了让自己安心入睡,他迷上了搜寻各种小广告上的“神药”,然而每次钱花了不少,却始终没得到广告上宣传的效果。

“林老先生带来的根本不是药,就是保健品,不具有治疗功效。”稽查处负责人陈德新告诉记者,老人的女儿为了阻止父亲再花冤枉钱,曾在几年前找到食药监局,求助他们这些专业人士,“她带来了林老先生买的所有‘药’,我们一种一种上网比对,最终证实全部为保健品,不具有宣传上的神奇疗效。”然而虽然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如今的林老先生仍执着地参加各种保健品讲座、活动,并不断购买,“我也不买多,每次就买一盒试试,没效果就来食药监局,看看是不是买到假的了。”

陈德新告诉记者,除了林老先生,热衷买药、热衷来食药监局咨询的老人还有五六个,其中最多的一位,光是买保健品就花了二十多万元。“那是一位江苏大学的教授,患有老年群体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实并不严重,但他不知怎么的就迷上了买保健品。”在陈德新的办公桌上,放着不少保健品的瓶瓶罐罐,“都是咨询的老人带来的,其中一部分是夸大疗效的保健品,一部分甚至是假药。”但令人无奈的是,虽然每每被告知受骗了,但还是有老人不能“醒悟”。

保健品不是药品

老年人别被宣传忽悠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已成为药品市场的最大消费人群。据统计,老年人消费的处方药品占23%~40%,非处方药品占40%-50%。然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药品”广告,老年人究竟选择对了么?

“老年群体追求健康的愿望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能迷信商家的宣传,其中大部分广告内都存在夸大,甚至是虚假的成分。”陈德新告诉记者,当前,部分保健品被商家乔装打扮成具有疗效的“神药”,一些不法企业甚至非法添加违禁物品,让消费者快速看到疗效,比如在降糖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廉价的优降糖、二甲双胍,在减肥功能产品中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

在陈德新看来,很多老年人文化水平有限,加上商家时不时赠送小礼品,很容易被“忽悠”。此外,子女不在身边,需要外界关心的心理,更是老人们的一大弱点。“很多老人长期独居,面对销售人员的嘘长问短,很容易就产生了信赖感。”对此,食药监部门提醒,年轻人要对家中长辈多些关注,帮助老年人分清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界限,提醒他们不轻信街头巷尾来历不明的讲座及产品推销;理性对待商家的促销活动;有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

(记者李溟)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