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武汉3成豆制品将“穿上”包装

2015/5/14 10:02:5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12企业承诺7月1日起不生产、不销售无预包装和标签标识豆制品

   本报讯 (记者 刘迅 通讯员 唐勇刚 马志芳) 武汉人的餐桌上,少不了一盘豆制品,但夏天极易变质。昨日,武汉市食药监局发布3—4月食品抽检结果,豆制品、米面、饮用水的问题检出率略多。

   同时,武汉市12家“持证”的豆制品生产企业联合承诺:今年7月1日起,不生产、不销售无预包装和标签标识豆制品。这意味着,届时市场上销售的三成豆制品将穿上“外衣”,告别“裸奔”。

   抽查55批次饮用水,5批次有问题

   昨日,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3—4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大米、小麦粉、植物油、肉制品、水产品、酒、饼干、蜂蜜、罐头、乳制品等13类食品抽检全部合格。问题检出率较高的食品中,主要有豆制品、米粉、面、饮用水。

   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共抽查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36家。抽检各类豆制品86批次,其中23批次样品中检测发现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

   为何此次抽检豆制品问题较多?该负责人表示,因豆制品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糖类,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微生物极易繁殖。如果生产环境不卫生、运输储藏环节不封闭不冷藏,就容易导致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

   此次米面也发现问题。本阶段共抽检米粉、面条264批次,在31批次样品中检测发现大肠菌群超标,在10批次样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腊样芽孢杆菌。推断原因,与生产加工过程中环境、设备器具、操作人员卫生条件较差及运输、贮存环节控制不当有关。

   33家制水企业抽检饮用水55批次,其中5批次样品检测发现游离氯和菌落总数超标。原因包括消毒后未有效去除其中的氯;水桶、设备清洗时,使用的消杀剂有残留。

   3成豆制品将“穿上”包装

   “此次抽检豆制品生产企业、小作坊86批次,问题检出率26.7%。”该局相关负责人说,问题豆制品全部为散装,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主要原因是生产环境不合格或在操作过程中二次污染。执法人员发现,有包装的豆制品的质量状况明显偏好。

   昨日,武汉市12家“持证”的豆制品企业联合承诺,今年7月1日后,不生产、不销售无预包装和无标签标识豆制品。加强对生产、配送、经营环节的安全管理,预包装上必须有标签、标识。

   武汉每日干豆投入总量约为200吨。武汉市豆制品商会秘书长张桂林介绍,这12家豆制品获证生产企业每日产量约占市场三成份额。此前调研显示,产品全部采用预包装后,成本会上涨15%。

   武汉市食药监管部门有关人士认为,为豆制品提档升级后,可帮助生产企业提高品牌影响力,扩大生产能力后,包装成本有望降低。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