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安全谁来保障

2001/8/17 0:00:00 来源:新华网
  今年7月底8月初,广州市场突然发现了大量含致癌物质黄曲霉素的劣质大米,一时间举城皆惊。其实“毒米”事件在广州出现已非首次,但这次“毒米”数量之多,对人危害性之大却是前所未有的。与以前广东查处的掺有矿物油的米相比,这次查处“毒米”达353.6吨,而且是强致癌的黄曲霉素严重超标。

  屡屡发生的“毒米”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食品安全谁来保障?广州市粮食集团办公室主任范明说,近年来,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除了国有粮食部门改成了独立的粮食经营实体外,出现了千家万户的粮食经销商。作为特殊商品的粮食被当成一般商品经营,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粮食所需求的特别经营规则被废除,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规则却没有建立,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都可能影响整个社会。

  广州市粮食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麦桂苏认为,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粮食购销体系改革一直是集中的焦点,而对目前开放后的市场,却没有相应的完备政策出台。早在十年前,北京就有学者呼吁对粮食立法,但至今未见出台,粮食这一重要物资的管理,一直无法可依。

  广东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陈卫东科长对记者说,自从我国的粮油体制放开之后,各种有损于群众健康的事情就不断出现。开始是食油市场出问题,1997年深圳发现大量流入市场的工业用棕榈油事件,1999年广东肇庆又发现食物油中毒事件。在此之后,政府加强了对食油市场的监管,食油市场的问题才得以根本解决。但是这两年粮食市场又不断出事,这就给政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广州市人大代表王则楚教授说,粮食是关系到千千万万老百姓利益的大事,市场专营到放开已有好几年了,经营者肯定是唯利是图的,但政府的管理却长期不到位。他认为粮食市场放开之后,政府的工商、技监、卫生部门的监督要赶快跟上,要进行经常的抽检,依法维护市场,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是,目前粮食流通领域究竟属于谁来主管,还是一笔糊涂帐。出了事,卫生部门、技术监督、工商都可以去查处,但是怎样管理才能使它不出事呢?却没有一个部门能有这一职能。由于粮食的特殊“身份”,它的哪一环都重要,哪一环节出问题都是大事。而现在的监管体制下,每一个监管者都互相分离,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留下了一大片空白地带。

  对食品安全的监督至今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广东省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处赵德成处长对记者说,广东省有几十万家企业,几百万种产品,而每年的常规检查费只有300多万元,粮食只是技监部门检查的一个品种,政府没有拨出专项的检查费用,因此对粮食的检查每年也不会太多,不能保证劣质米事件不发生。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陈卫东科长说,每次出事,我们到场检查都发现那些生产厂家都是没有卫生许可证的,但是他们都能顺利地通过工商年检。现在广东大大小小的米厂就上千家,但有一定规模的也仅有几十家。很多乡下农民到城里来,在郊区找个偏僻的地方就可以开个米厂,这说明我们政府管理的漏洞太多了。

  王则楚教授说,由于粮食市场监管不严,我国的粮食企业门槛很低,因此实行准入制很有必要。他说,在香港,有资格为600多万人口提供食品批发的,只有30余家信誉好、有实力的企业,并且每年必须通过年审。现在我国的粮食流通中,进入的门槛较低,而且经营的范围也比较乱。他认为管理还必须抓住龙头,小商贩的粮食,是来源于批发,批发商可以控制货品的流向,因此要严格审查粮食的批发企业。

  据悉,今年起广东、浙江等南方五省的粮食收购也将对社会放开,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参与市场,放开的口子越大,以后出事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如果政府不加强管理,谁来保证复杂的流通系统不出差错,谁来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