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山东啤酒遭受重挫

2002/4/13 0:00:00 来源:中国食品报
2001年,山东啤酒行业遭受了10年来最大挫折,综合经济效益大幅下跌,盲目扩张、价格大战造成的严重恶果暴露无遗。

据山东啤酒协会最新统计资料披露,全省42家啤酒生产企业完成产量282.6万吨,与2000年基本持平;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比同期减少5亿元;实现利润1.75亿元,比同期下降0.49亿元。如除去青啤股份有限公司1.925亿元盈利外,全省亏损额达到1780.7万元。42家企业中,只有青啤股份有限公司,蒙阴银麦啤酒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实现产量效益同步增长,21家企业亏损。

据山东啤酒协会介绍,去年是全省啤酒行业生产经营效益十年来最差的一年。1995年前,山东啤酒行业处于良性发展阶段,产量与效益实现同步增长。1995年至1999年,部分骨干企业盲目力扩大生产规模,市场开拓乏力,实际产量并没有多少增长,造成全省近300万吨生产能力闲置。连续多年的啤酒低价格大战等恶性竞争行为,也大大伤了山东啤酒行业的元气,最终导致了全行业亏损。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青啤并购企业及燕京旗下山东企业,不但没有发挥出龙头带动作用,反而扯了行业后腿。青啤集团在肖内有:l家并购企业,8家企业亏损,最保守估计亏损额超过5000万元。燕京集团在山东控股的三孔、无名、莱州中策三家公司,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去年实际产量只完成40万吨,比2000年下降了5万吨。三家企业去年全部亏损,其中燕京(曲阜三孔)公司亏损额达到1473万元;燕京(山东无名)公司2000年盈利650万元,而去年出现1500万元高额亏损;燕京(莱州中策)公司2000年尚盈利16万元,去年也出现亏损。

业内人士认为,前几年企业推行扩张战略,一味追求大规模,从而造成有规模无效益,大而不强。背离市场规律的扩张所隐藏的种种弊端,去年暴露得最彻底。如青啤集团在省内并购的企业,基本上属于小而差的企业。青啤曾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诸如投入大量改造资金,推行"青啤管理模式",给企业减轻包袱等,但被并购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低、市场环境差,这些先天不足使被并购企业不但没有成为青啤的聚宝盆,反而成其弃之不得的包袱。燕京集团在山东推行的市场瓜分战略,曾让山东啤酒行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燕京集团拿走的三家企业属省内先进企业。如果依托燕京品牌优势和资金优势,岂不把山东半壁江山尽收囊中。但是奇迹并未出现。重组首年就出现如此难堪局面,个中原因值得深思。(王宏进)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