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

2004/8/9 10:14:23 来源:中国食品信息网
    标准是技术和制度二合一的载体。实施农业标准化,是要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素质。

  从技术层面讲,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就是相对高级的、适用的农业技术逐步代替落后的、不适应市场要求的技术的过程。这体现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也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此外,新的农业标准对产品安全、环境保护都有要求,生产者围绕着标准进行生产,减少农药、化肥等的投入,注重利用生物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肥力,进而改善相应的产地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制度,标准既能规范市场客体(例如农产品及其生产要素等),又能规范市场的主体(例如参与者在生产经营中的操作规程等),在此基础上减少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风险,明确参与者的责权利,进而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标准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就是要获得潜在的利益(原来制度下难以获得的利益,即制度的经济原则)和提供公平的竞争规则(良好的市场秩序,即制度的安全原则),最终导致经济有序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农产品出口不断受阻,农民增收缓慢,于是有人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中国农产品卫生安全水平低,缺乏竞争力,并将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放到了卫生安全控制方面。其实,忽视、缺乏对农产品内在品质、分等分级、加工性能、包装保鲜的规范和管理,才是困扰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阻碍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没有农产品质量方面的分等分级,农产品收购好坏混放,不能实现优质优价,阻碍了优质农产品生产。反过来,农产品在加工、销售方面就表现出整体质量差且不稳定,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产品质量差异更大。在没有统一质量规范的前提下,广大农户分散的生产必然导致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问题是,有关部门至今还没有意识到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是没有质量分等分级的导向和实践,还在片面地强调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包括无公害)只是农业标准化众多目标中的一个,并非全部内容。决不能将农业标准化与食品安全管理等同。中国农业标准化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就是以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分散化、自由化和大宗化的生产实际为基础,围绕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权威的国家农产品标准体系(包括无公害和质量分等分级两部分内容),规范、优化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流通,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