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食品小作坊去留有了答案

2006/6/30 10:56:44 来源:杭州日报

    食品小作坊去留有了答案

    如果说半年前,食品小作坊的命运还悬在半空中的话,那么此刻,它们可以着地喘气,憧憬自己的未来了。当然,前提是这些食品小作坊,必须选择一条合适的出路,抛弃从前的种种“不是”。

    去年11月22日,杭州日报刊登了《食品小作坊面临去留之争》的文章,对浙江省区域性传统食品行业的生存问题进行了探讨。昨日召开的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业会议,为食品小作坊指明了生路。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质监人员发现,原来食品小作坊还可以有5种改变命运的活法。

    奶农含泪倒奶风波不可重演

    阜阳奶粉事件发生之前,乐清市有一定规模的含乳饮料生产加工业企业近30家,还有简易家庭加工户几十家,都是典型的小企业、小作坊。多数企业或加工户只有简单的蒸气杀菌设备,每天的产量也只有三百到四百瓶。

    2004年,受阜阳奶粉事件影响,原本就已不景气的乐清乳制品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当时,该市奶粉生产企业被查封,处于停产整顿状态,最终导致大量奶农含泪倒奶的风波。为此,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还专门做了报道。

    食品小作坊隐藏的食品安全危机,近几年频频暴露出来。如余杭的蜜饯、苍南的卤制品、台州的水产品、余姚的榨菜等,都先后经历了产品质量问题被曝光的厄运,正在成长壮大的区域食品加工行业,突然陷入低谷。

    奶牛含泪倒奶的一幕幕景象,让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据省质监局提供的数据,全省80%以上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这就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按照市场准入的条件,大部分食品小企业和小作坊将被淘汰出局。

    一方面牵扯到很多老百姓的利益,一方面又无法逾越食品安全的门槛,小作坊何去何从?虽然在半年前,关于小作坊的去留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监管部门“暗地里”达成了一种共识———既要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又要为食品小作坊找到生存之路。

    5种活法让小作坊重获新生

    位于浙闽接合部的遂昌县黄沙腰镇,地势高峻,层峦叠嶂,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53%,农民世代在高海拔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下种植番薯,并创造了加工薯干的独特工艺。截至2005年底,全县烤薯加工户已发展到了2700余户,实现年产值600余万元,烤薯加工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一大支撑。

    2005年,质监部门对区域食品行业进行普查发现,在376家生产加工企业中,证照齐全的只有128家,具备出厂检验的不足4%。

    但是,面对苛刻的食品行业市场准入制度,黄沙腰镇烤薯反而“起死回生”了,并专门组建了烤薯产销合作社。这就是食品小作坊的一种活法———专业合作模式。据介绍,这种“活法”适合分布广、具有一定区域特色、主要以自产的初级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加工户)。

    合作的模式是依托专业经济合作社,引导小作坊业主自愿入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加工户”的模式,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检验、统一品牌(有条件的还实行统一销售)。“遍地开花”的家庭小作坊加工,转变成了合作社运作,切实解决了烤薯加工小作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质量安全隐患。

    同时,黄沙腰烤薯产销合作社迅速得到壮大,社员由初建时的4户,增加到目前的109户,注册资金从5万元增加到55万元,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00余元。烤薯质量也明显提高,去年第四季度省级定检合格率为92%,上升了20.1个百分点。

    其他活法还有:以杭州市西湖区茶叶生产加工行业为典型的“公司+基地+加工户(散户)”的龙头带动模式,以宁波余姚榨菜为典型的协会推动模式,以普陀豆制品为典型的股份联合模式,以绍兴豆制品加工园区为典型的区域集中模式。

    这5种活法,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让争论已久的话题,终于有了答案。(邓国芳)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