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省农科院培育出“太岁”菌种揭开神秘面纱

2007/6/23 10:10:30 来源:网友

    一向神秘莫测的“太岁”,随着省农科院遗传所研究员王朝江的潜心研究,其面纱被揭开了。昨日,记者采访王朝江时,在他的实验室看到了已成功培育出的“太岁”菌种。

  关于“太岁”,《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大都称之为“肉芫”等。2004年春天,鹿泉市一个工业园区挖掘出一团椭圆状的黄褐色“怪肉”,王朝江被邀前去鉴定。外表滑滑的,上下有两条环形带,部分地方附有粘稠液体,切掉它的一层表皮,里面是白色鲜嫩的组织,“怪肉”当即被断为“太岁”。早前,国内众多研究机构一致认为,组成“太岁”的是非常多的菌体细胞,是一种“粘菌复合体”。王朝江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所以他特意把切掉的一块表皮带回了实验室,开始了对“太岁”的研究。

  王朝江通过显微镜观察“太岁”切片,并没有看到任何明显的细胞结构,却发现了菌丝,他觉得这个结果与“粘菌复合体”相差太远。于是,经过取样、消毒、培养一系列环节,24小时内培育体便长出了嫩芽状的菌丝。后来,他多次从“太岁”本体上取样进行培养,试验结果全部相同,“太岁”培植体在摄氏20℃的无菌环境中24小时内均能长出菌丝。“由此可见,我所研究的这种太岁,主要是由真菌构成的组织体。”王朝江说,“太岁”不仅仅只是“粘菌复合体”一种类型,还有真菌组织体这种形式的存在。

  据王朝江介绍,这种真菌组织体有很强的生命力,恢复生长能力快,所以才能24小时内就培养出新的菌丝。“另外,有很多菌类,即使有菌丝体,也很难获得人工培养的子实体,如冬虫夏草。”他说,从真菌菌丝体上重新培育出“太岁”是他的一个研究方向,预测这条路将会漫长曲折。

  《本草纲目》中介绍了“太岁”对一些疑难病症的特殊疗效,但“太岁”属于原生动物及真菌组织,品种十分复杂,加之来源于土壤、江河,自身可能会附着各种有害生物或有毒物质。王朝江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食用“太岁”会产生不良反应,但从已发现的“太岁”组织构成多样性来看,他建议人们在没有弄清楚其物质组成前不要轻易服用。

  “太岁”虽然不能轻易服用,但据目前研究表明,“太岁”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由于其体内含有高度抗腐化性物质,在食品添加剂、无公害食品开发、食品防腐剂领域有重大开发价值;“太岁”通过吸收有机质和腐殖质可以自身复制,在医药方面尤其是消化系统方面会有重大科研价值。(记者 赵石星 焦莉莉)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