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北京市大兴蔬菜展示园建给农民逛

2008/2/29 10:55:16 来源:网友

    北京市大兴北蒲洲营村村头,一拉溜9个好似水晶宫的温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被当地农民称之为“蔬菜家教基地”的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

  走进大兴北蒲洲营村蔬菜展示园,棚外是寒风凛冽的严冬,棚里却似绿野仙踪里的童话世界,姹紫嫣红,硕果累累。

  把展示园建在田间地头,就是要让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至今,展示园已为大兴区引进了30余个蔬菜新品种、10项种植新技术,送技术品种到田间,请专家到农民家里。

  这个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由大兴区政府和北京农林科学院于2006年合作建立,展示园从科研院所的“深宫大院”搬到了农村的田间地头。

  “眼见为实”带来新品种

  北蒲洲营村村民张春风是种了20多年地的菜把式,他说:“刚开始也不信呀,什么都得眼见为实不是?”新的种植技术,新的蔬菜瓜果品种,如何让世世代代种地的农民接受,并非易事。

  大兴北蒲洲营村展示园里,张春风看着以前从没见过的蔬菜新品种,眼里流露出的都是喜欢:“这好东西一看就招人爱,咱能不愿意种吗?”在他自家的棚里,彩椒马上就要成熟上市了。

  展示园推广的彩椒正从嫩绿变成金黄,亮丽鲜艳,目前售价每斤达4.5元左右,春茬一亩田就可产椒7000至8000斤,现已试种成功,开始量产,全区一年两茬种植将近4000亩地。黄色的彩椒简直成了大兴农民的金椒。

  同张春风一样,每一个来这里参观过的农民,见到这些实实在在的果实后,从心里接受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

  “医治痼疾”传授新技术

  “有很多不正确的农业技术,成了农民身上的‘痼疾’。”展示园的专家冯国平认为新技术的推广,除了推新,更要除旧。而蔬菜展示园,就是这样一个“医治农民痼疾的医院”。

  现在在蔬菜展示园里,每天都有专家“坐堂”,农民可以随时来此学习各种设施的使用,现场操作,或者详细询问专家各类营养液或肥料的调配使用方法。自展示园建成以来,来此“寻医问药”的农民络绎不绝。

  茄子是大兴的主要作物之一,但多年来“重茬”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由于茄子种植一茬后,土壤中大量有益菌被吸收,再种第二茬往往会有严重的病害,造成减产,种茄子成了一锤子买卖。“新品种的技术刚学会,种一茬就得换作物,前功尽弃。”刘明池博士忧心忡忡。而且没有持续的产品产出也不利于蔬菜品牌的建立。

  蔬菜展示园为了解决这道难题,进行科技攻关,在进行了大量试验后,培育野生的茄子苗作为砧木,与新品种茄子嫁接。这种嫁接茄子,产量高,品质好,而且因为其根系发达,可以重茬种植。

  早熟京茄1号嫁接茄子,把茄子每亩5000元的产值提升到8000至10000元,全区已种植2000余亩,今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三级网络”专家送服务

  展示园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也担负起为农民后续服务的重担。“一个电话,专家就来,真是帮了大忙!”张春风对专家的无私帮助感激不已。“蔬菜科技服务热线”使专家找得到、请得来,现场指导,对症下药。“天气变化太快,今天阴天大棚咋办?明天大风降温咋办?”张春风的这些烦恼现在都没有了。过个马路,到展示园一看,啥时开风口、温湿度控制在多少,再问问专家为什么这样做。“一茬种下来,这本事就让咱捣鼓过来了。”张春风说。明年展示园要种新品种番茄,张春风决心及时跟进。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每月定期有两三名专家到展示园进行两次讲座或指导。大兴区的专家每周一次为农民现场服务。镇里的专家则长期驻守展示园,为农民分忧解难。市、区、镇三级专家网络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坚强后盾。

  展示园还定期接待这里学习的菜农,在冬季农闲时组织集中培训。

  建在田间地头的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把科技成果带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新品种,新技术,从书本里被搬到田园里,从抽象变成直观,从影像变成实物,新品种能看能尝,新技术能学能用,展示园成了农民家门口的大课堂。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