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中国食品安全反思录(6)

2008/10/21 10:43:25 来源:21CN

    三聚氰胺除了会使奶粉的‘得率’指标异常波动外,能源等消耗指标也会异常,控制系统理应发出警报信号。


    “按照HACCP的要求,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依据过程控制信息反馈原理,理应立即启动过程调查和分析程序,同时扣押产品。现在事实是,问题产品不仅进入了市场,而且连医院的信息也返回了,三鹿才刚有所反应。”施大生表示。


    水土不服,缺少解释性,真正的制度链条哪里出了问题?

    当阀门失控


    在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安全系主任袁建看来,三聚氰胺事件说明了食品链的过程安全始于原料,“仅限于加工环节是有漏洞的”。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动物家禽科技系奶牛营养学博士乔富龙认同袁建的这一说法,但他很怀疑有几个人或机构愿意真正盯住奶源,“现在是迫于压力,把防线拉到比较接近奶源的奶站上。”


    9月24日,农业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展开全国奶站专项整治行动。根据9月22日“全国奶站专项整治视频会议”的部署,是项活动为期38天,分为四个阶段,“登记造册”之后,随即进行的是“质量抽检”、“整改提高”、“总结完善”。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更关心本次行动的第四项任务——建立管理制度。专项整治小组此前的发言称:要推动奶站建立管理制度,完善收奶、售奶、消毒和质量检测记录。要建立奶站监督检查、例行监测等制度,推动建立奶站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对于奶站监管的长效机制短期内要形成是很难的”,河南某乳企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过去,奶站常常被作为一个双重的调节阀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希望外地大乳业公司进来的时候,常常被要求承诺奶源的保障。这个保障怎么操作?一些奶站就是这么起来的。“奶站还是乳业公司的阀门,后者市场情况好的时候,就放松阀门、降低标准,市场不好的时候,就关紧阀门,抬高标准。”


    作为“阀门”的奶站大量兴建部分源于流通环节的利益,但乔富龙认为,另外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和乳业公司都把分散的奶农看成是一个麻烦,希望通过这个中间环节减少麻烦,“但麻烦消失了吗?这次事件告诉我们,根本不可能。”


    在奶源的管理上,上海是个不多得的正面例子——在一些奶牛密集的省区,原料奶每毫升细菌有数百万个,而上海地区有9成原料奶细菌数在每毫升40万个以下,其中约有1/3在10万个以下。


    接近上海奶业协会的人士透露,上海奶源的有效管理部分来源于吸收了丹麦经验。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