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专业视角 > 正文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远虑”大于“近忧”

2009/8/2 8:58:09 来源:网友

  国内经济是否存在回暖之势?今年下半年的GDP会达到多少?近期,在华安基金与《第一财经日报》主办的华安锐智沙龙上,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博士以“刺激政策排近忧,深化改革解远虑”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着重评价了近期的经济走势、全球中长期低增长高通胀、中国增长靠改革和警惕泡沫历史重演等四大方面,对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忧外患、近忧远虑,以及如何实现长期潜在增长,进行详细的分析。

  通货膨胀预期的产生

  从今年上半年公布的一些经济数据看,无论是实体经济方面的数据,还是资金层面的数据,均可看到积极向上的势头。但仍有一些人对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疑问,比如为什么其他经济指标是向上的,而出口指标是下降的?难道经济真会有这么好吗?

  对此,哈继铭认为,我们看经济数据时,不妨先看国外的数据。今年年初,美国、英国、德国采购经营数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比他们的力度要大很多,国外的数据在上升,凭什么中国的数据就不能上升呢?“那些对数据抱怀疑态度的人,看来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哈继铭认为,全球经济从今年年初开始,出现好转现象是铁定的事实。尽管西方国家经济的好转力度不如中国。

  看清楚国际大环境的情况之后,大家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美国的经济要逐渐走出眼下的低谷,目前的各项经济指标显示美国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美国人的消费能力仍很高,虽然房价还会下跌一段时间,失业率还要有一段时间的上升。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人买中国出口产品的力量还是比较弱的。

  因此,不论今年上半年,还是今年下半年,中国出口业的数据还是不容乐观的。不过,中国还是会对出口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政府主导的货币投资急剧上升。政府资本的上升对房地产有直接拉升的作用,所以,人们对未来的通货膨胀存有预期。

  “过去的固定投资,再加上政府基础设施方面投资的影响才刚刚展开,在接下来几个月内,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会进一步加快。”哈继铭说,今年1月至5月份,固定资产的投资是33%,用货币量来计算,扣掉价格,实际上已经达到40%。这时候,许多人会担心是否过高,需要调控了吗?

  哈继铭认为,这种判断过于机械化了。即使政府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到50%以上,中国GDP总体增速还是在8%以上,除非政府有其他的预测,否则政策的转向很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新开工接近100%,即使政府调控也不可能停下来,因为经济的惯性很强。因此,接下来一段时期,经济会逐季度上升,第四季度可能超过9%。

  经济上行中的“潜伏”问题

  在经济上行过程中,是不是存在一些未被发现东西呢?

  “确实有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关注,主要是通货膨胀。”哈继铭认为,通货膨胀如果演变成投资者一味对固定资产投资是不利的,但是,在通货膨胀尚未成为事实时,对固定资产投资是存在价值的。

  政府在还没有看到经济回升或稳固时,不可能转变政策。所以,人们对固定资产的预期还在不断增长。无数次的历史事实证明,只要政策相对宽松,通货膨胀一定会出现,关键是时点的把握。

  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是货币的增速。最近,中国的货币增速是26%,是快还是慢?哈继铭认为,这必须和实体经济进行对比,如果实体经济增长快,货币增长也快,这是应该的。如果两者差距达到20%以上,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在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财政和货币政策也是积极,但那时候两者之间差距也只有10%,所以,哈继铭认为,当前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增长差距是空前的。

  影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因素是国家的产出缺口。美国在过去十年间GDP平均增长3.5%左右,中国过去十年间GDP平均增长10%,如果美国不能保持过去这样的增速,中国也就不会保持同样的增速。因为中国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是靠“把东西卖给美国人”而实现的。由于今年的美国经济形势造成中国没有产出缺口,所以,当前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会比美国还要大。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食品开支。中国老百姓的日常支出里面30%是用于食品开支,所以,食品价格上升,很快会把相关方面的增长推上去,哈继铭认为,这种过剩产能并不是今年才产生的,而是早就有的。

  对于通货膨胀进行量化分析,哈继铭认为,今年CPI指数全年可能呈现负0.5%,但是明年却可能会达到正3.5%,在这样激进的假设下,货币政策一定会有调整,这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市场可能等不到那个时候,什么时点会出现这种情况,哈继铭认为,或许应当是今年的10月至11月份。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