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检测认证“九龙治水” 中国出台新政破解难题

2010/3/9 16:45: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直打绿色、健康、生态农产品之牌的中国海南省,最近闹出“毒豇豆事件”。让消费者高看一眼的有机食品被媒体揭穿名不副实,百姓的期望为何一再落空?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提出,食品检测认证“短腿”已经成为影响中国食品质量的一大隐患。

  今年1月以来,海南豇豆在武汉连续三次被检测出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上海、广州等地也相继查出“有毒豇豆”,造成海南豇豆大量滞销,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海南豇豆不能吃、甚至豇豆不能吃的恐慌心理。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昌元解释说,海南农产品一直是以绿色、健康、生态的产品为主,海南出口欧美的海产品很多都是免检的,但金无足赤,难免会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记者对“毒豇豆”事件进行调查发现,事发原产地英州镇是陵水县的豇豆集散地,但目前全镇只有1个检测服务站、3名检测员,不可能做到定点定人检测,只能是抽样检测。

  海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邢诒铁说,更主要的是,在整个出岛环节中并没有要求对豇豆一一进行检测。豇豆平均两天一摘,又值购销旺季,个别收购商直接到田间收购,容易出现漏检情况。此外,由于检测部门没有处罚权,就算检测出不合格产品,也不能采取就地销毁措施。

  一些人大代表认为,食品检测是进、出市场的最后一关,可是在一些地方或有或无,形同虚设,暴露了食品检测存在“短腿”。

  “同样让百姓寄予厚望的有机食品,也时常让人大跌眼镜。”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承德市副市长丁万明说,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物质,因此被认为是非常安全、高档次的食品。但现实中,有机食品出现了一些问题。

  丁万明代表说,问题主要有:在生产环节,一些单位并未完全按照有机食品生产规程进行生产,存在以次充好的问题;在认证环节,缺乏按有关规范严格把关,有的认证单位不按照相关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而是做表面文章,只是收钱发证了事;在流通环节,有机食品标志使用不规范,认证机构、使用单位、有效期限等关键信息标注不全的问题比较普遍。

  有机食品是如何通过检测认证打上标签的?丁万明代表说,当前中国有27家有机食品检测认证机构,由于其在成立之初隶属于不同的设立部门和管理主体,近些年虽然随着体制理顺都应隶属于国家认监委管理,但实际上处于各方面软约束的状态。目前由于中国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导致各级政府还没有管理有机食品的体系和人员。

  对于如何提高有机食品的“含金量”,丁万明代表说,中国政府有必要尽快修订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管理办法,从法律上明确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认证资质、认证程序、标志使用和法律责任等问题,完善对认证机构的监管措施和行业自律制度,依法取缔不负责任的认证机构。

  防堵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刻不容缓。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说,目前中国虽然建立了由质检、工商、食药监、医疗卫生等部门组成的食品监督体系,但上述部门的工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程式化,检查之前事先通知,或者让商家主动送检,这种做法难以检出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症结在于“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这一痼疾已见解决的希望:前不久,由3位副总理和15位部长组成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设立,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得到极大凸显。

  恰在8日,中国政府网播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今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安排,将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框架下,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制定并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该安排说,今年要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食品中农药残留、有毒有害污染物、致病微生物、真菌毒素限量标准。

  吕薇代表说,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国务院的安排事实上也是对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表明了政府决心。“可以预见,一场整治风暴即将展开。”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