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问题无小事 健康安全是大事

2010/4/7 16:20:51 来源:网友

  听到各种媒体整天大力宣传我们的经济收入又如何如何提高了一大截,生活水平又怎样怎样取得了质的飞跃,高兴地忘乎所以后,却发现,其实我们对赖以生存的食物还得心存戒备。这是何等尴尬又是何等悲哀!

  试想,我们连最赖以生存的东西都无法相信了,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地撼动国人的心: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酒中甲醇超标900倍之多;猪饲料中添加国家已停止禁用的盐酸克伦特罗激素;食品色素中掺入皮鞋油、地板蜡的化工色素……我们的身体成了化工原料、添加剂、残留农药、污染物的居所。然而一幕幕悲剧继续上演,大有“前仆后继”的趋向。一次次受到良知拷问的商家们却没有用迷途知返,始终把心中的天平倾向了疯狂追逐利益的一端。

  是什么让不良企业如此嚣张,让犯罪分子兴风作浪?为什么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而有关部门总是在事故发生后才检查出问题?这种“事后诸葛”的办事效率能不能再提高半拍呢?种种问题不能不激起我们的思考,引起我们的担忧。

  以下就食品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及整顿对策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首先,从企业本身角度来说,违法成本低利润高。企业追逐利益本来无可厚非,但若将利益的取得凌驾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之上,这就需要严厉打击,然而这种因违法被查处所受到的惩罚力度远远小于高利润的吸引,(据说一包一斤装的劣质奶粉成本仅5元左右,利润则超过10元。)致使一些不良企业在“暴风骤雨”过后卷土重来,比如前几年就已爆发过的苏丹红、多宝鱼之类的事件。

  其次,从法律角度来看,法律之剑对制假售假者的处罚上还不够尖锐。有资料显示种种案例:如假冒泸州老窖”案件的处理,只没收了全部侵权商品,并对当事人处以2万元罚款(据说此罚款造假者只需再买100箱6瓶装的假酒就可赚回)。另外给我们的感觉是食品案一般出现死人的重大后果才予以追究,而每次对事故的处理上无非是曝光、整顿,最后除了严厉打击那些碰在风口浪尖上的“倒霉鬼”(如这次的三鹿集团等)外,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的事件淡出人们的记忆时,往往使事情不了了之。

  因此,法律应对那些违规企业“狠治”,如果某企业违规生产威胁到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就应大力惩罚,甚至使其已破产为代价,估计没有几个人敢如此大胆放肆了。

  第三,从社会角度来看,要大力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同时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此次“三鹿奶粉事件”的揭发问题上,可以说媒体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以后媒体一旦发现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应该大胆及时曝光,为消费者提供事实真相,而不是遮掩不报,如当年“三鹿集团”曾上过“黑名单”,但几天后又在“黑名单”上莫名消失,这是媒体的失职。

  消费者要吃一堑长一智,调高维权意识,而不是时过境迁就好了好了伤疤玩了疼,应该记住违规企业及相关产品,大力制造社会舆论,让全社会都知道:在消费者心中失信的企业,只有死路一条。相信明智的企业是不会再做糊涂的选择。

  第四,从政府责任角度看,政府相关部门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保证那些偏远地区信息的畅通,让人们及时了解实情,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如这次的“三鹿奶粉事件”,在信息发达的地区广为人知时,而一些信息闭塞的地区的人们依然对这些问题不甚了解,继续食用这些问题食品。

  最后,相关检测部门要借鉴国外经验,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科学性、严格性。纵观一系列事故,似乎每次都是出了问题,造成恶劣影响后,有关部门才会赫然发现,然后给予打击,制定严格的检查标准。如这次当人们对奶制品安全信心初步回升时,香港鸡蛋又被查出含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如此广泛地出现在众多食品里,为什么以前没有检测出来?我们吃的食品中是否还含有更多的违规的添加剂,因为目前尚未酿成大祸而没有被检测出来?我们不得而知。

  希望食品制造者,食品质量的各层把关人,担负起各自的职责,真正把人民的安全健康问题牢记心上,避免“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悲剧的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