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价格成倍翻涨 中国中药材成市场游资炒作“新宠”

2010/10/29 10:49: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10月29日电(记者吴小康 周丹丹)近期,在广西、广州、云南等地,中药材价格成倍翻涨。业内人士称,此番中药材价格上涨潮人为炒作成分明显。

    在南宁市中尧路几家中药材批发店里,由于近期中药材上涨势头迅猛,前来买药的客户减少了不少。南宁市参山中草药店老板说,近期中药材的价格一直在上涨,田七从每公斤100多元涨到了400多元,麦冬的价格由每公斤30元涨到100多元。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药材价格则全面“飘红”,其中太子参半年内每公斤从70元涨到370元。而在山东省济南市,市场上的西洋参、黄芪、阿胶、百合等40多种中药材价格创10年来新高。

    中国西南地区是中药材重要产地,今年以来,受暴雨、干旱等天气影响,不少中药材大幅度减产,导致以三七为代表的西南特产中药材收购价格不同程度上涨。

    做医药贸易生意的杨建国认为,西南大旱只是推动此番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其中一个因素,随着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中药逐渐获得世界认可,中药材长期在低价位游走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杨建国说,近几年来,部分中药材品种因疾病流行盛行而被看涨。从甲流到手足口病,时发的疫情使得人们对中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的金银花、板蓝根等,就在甲流流行期需求量大增。此外,随着公众对中草药保健效果认识的提升,中草药在饮料、食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中草药种植面积正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野生中草药也越来越少。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贾海彬说,不少中草药都依赖人工种植,但近几年,由于粮食价格的提高,加上中草药种植时间长、成本高,一些药农改种粮食,如白芷、黄芪等中药材,就是因为种植面积小,导致产量减少,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此番中药材价格上涨除自然因素外,也不排除人为炒作因素。杨建国说,中草药属农副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再加上药材产地单一、收获季节集中,产量又不像小麦、玉米一样巨大,炒家不用耗费太多的资金,就能控制单一药材的价格,这就导致一些游资进入中草药领域,炒家囤积药材,低进高出。

    当前中国政府正严厉打压楼市,不少游资撤离楼市后仍保持投资冲动。于是,粮食、蔬菜、中药材成为这些资金流竞相炒作的对象,大批楼市撤下的资金的涌入,对药企、药材种植者以及药市流通环节都会有不小的冲击。

    在游资哄抬药价的资本游戏中,如何避免药农的利益受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杨建国认为,从规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中药材产地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做好特色中药材的种植,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农户在中药材丰收时从获得的利润中缴纳一定风险金给政府部门或专业合作社,欠收或行情不好时由政府或合作社给予相应的补贴,从而避免中药材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使药农利益受损。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