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蘑菇事件”的标本意义

2010/12/8 8:47: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一场蘑菇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1岁的张皓是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学员,11月底,媒体根据其实验报告刊发“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的报道,公众议论纷纷。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市场抽样检查显示,132个样本中有3个被检出荧光增白物质,合格率为97.73%。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员亦称“小学生的检测不科学”。

    然而,这一事件并未因相关部门的回应而画上句号,从媒体的追踪报道来看,不少人仍在质疑:“说人家‘不科学’,你倒是出一个‘科学’的呀!”遗憾的是,在公布了“九成合格”的结果后,相关部门再无动作。

    可以说,这场小学生与相关政府部门间的“较量”,其意义已超出了事件本身。新华社报道了某网站推出的“信小学生还是信工商局”的投票结果,截至12月4日晚,选择“相信小学生”的有1122票,选择“国家专业机构还不如一个小学生”的有656票,而选择“相信工商局”的只有8票。尽管这一调查的代表性值得商榷,然而这一结果多少也反映了一种现实。

    除了食用蘑菇的安全问题,公众更关心的,是隐藏于事件背后的政府信息公开、舆情应对能力问题。而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自己的“权威”数据无法消除公众质疑?进而言之,一个值得所有政府部门思考的问题是,在一些公共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的权威表态有时并未起到息事宁人的作用,有的甚至激起了更大的质疑和误会。正因此,建议相关部门不妨把这一事件当作一只麻雀、一个标本,剖析应对过程中的得与失,积累经验,在应对下一次危机时能够更加从容。

    先说值得肯定的方面。媒体对这一事件的首次报道是11月30日,而北京市食品安全办通报抽样检测结果是12月1日。也就是说,食品安全办在看到报道后的第一时间便去市场抽查,如此迅速的反应并不多见,而且,相关部门还拿出了数字说话,并非口说无凭。

    然而,相关部门公布的调查结论并非无懈可击。在信息公开方面,正如有专家表示,“有关部门不管公布的信息是否真正解答了公众的疑惑,不管信息要素是否齐全,不管信息是否空洞无物,这直接导致信息公开流于形式”,可谓一语中的。如果有关部门要使自己公开的信息为公众所信,只给出一个相反的结论或数字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去证明别人的结论为什么不对,不论对方是一个小学生或是一位知名专家。

    不可否认,公众的质疑中,有某些为吸引眼球而故做惊人之语的成分,但不能忽视是,有关部门对一些公共事件信息公开得不及时、不全面甚至不屑公开的态度和行为,造成了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一个趋势是,即不管相关部门说什么、解释什么,一些人总是先入为主地持怀疑态度。

    如何回应、化解公众质疑,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门必修课。要想在这门课上修得高分,当努力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及时、全面、真实的公开信息,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要知道,信任,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而信任缺失,是一种无形的危机。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