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过桥米线为何难过“安全桥”

2013/7/25 9:14:29 来源:河南日报

据新华社昆明7月24日电米线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云南传统食品,过桥米线更是风靡全国。但近年来,米线的卫生、质量问题屡屡被曝光,“黑心作坊”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业内认为,在当今需求愈加旺盛、监管力度加大的情况下,米线仍难以走过“安全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地方性管理法规至今缺位。

据了解,米线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发酵(或不发酵)、浆料蒸煮、挤压成型和冷却等工艺生产加工的鲜制品,保质期短,传统上以手工作坊生产为主。随着社会发展,米线生产企业周边环境及卫生条件差、生产设备简陋、管理参差不齐等问题成为食品安全、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昆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监督处处长陈炳旭介绍,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目前全市有5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正规鲜米线加工企业,另外有90多家小作坊与质监部门签订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承诺书”,从事鲜米线加工。

“据不完全统计,昆明市米线的日消费量在300吨左右,但5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的一天的产量还不到100吨,小作坊生产了大部分所需米线。”陈炳旭说,一些违规使用添加剂、以次充好的“黑心作坊”也混杂其中。

3年来,昆明市有关部门先后取缔米线“黑心作坊”上百家。随着监管和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鲜米线的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但细菌总数超标问题仍然突出。昆明市质监局今年5月抽检发现,5家持证企业的米线产品基本合格,87个被抽检小作坊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存在细菌总数超标问题。

昆明市质监局副局长陈向明说,这反映出一些作坊的加工环境、运输储存环境仍然脏、乱、差,从业人员缺乏卫生防护,背后则是监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地方性法规缺位。

记者了解到,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陈向明说,云南目前尚未出台这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仅仅通过对米线产品的抽检难以确保每个批次的质量都合格,必须依法对米线作坊的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常态化监管。

现在,监管小作坊的法规迟迟未出台,执法依据有空白,处罚无法可依,一些小作坊利欲熏心违规生产,环境卫生、产品质量令人堪忧,“黑心作坊”还让一些外地游客“谈米线色变”。“应尽快出台对食品加工生产小作坊的地方政策性法规。同时,质监部门今后将组织企业探索米线定量包装销售,避免运输和售卖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陈向明说。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