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产业经济 > 酒品行业 > 正文

“啤酒乱象”背后的思考(2)

2010/5/17 9:45:00 来源:网友

    燕京啤酒的做法“原始”但“有效”  

  燕京啤酒打压雪花啤酒的主要做法是:回收雪花新品,让推出新产品的雪花啤酒在北京上不了终端。也就是,让消费者接触不到雪花的产品。这一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铺货到终端的雪花啤酒回收回来,这一招看似简单,也很原始,但对于一个新上市的产品而言却是致命的。  

  道理也不复杂,对啤酒而言,品牌忠诚度其实不是很高,只要口味适合大众、价格合理,如果没有燕京啤酒,消费者自然会选择雪花或其他品牌啤酒;在北京市场,燕京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据资料显示,在北京市场,燕京啤酒的综合占有率在85%左右,你想想看,雪花啤酒新产品在终端的“铺货”作用显得该有多么关键,如果消费者在旺季到来的时候,在终端还看不到雪花啤酒,那雪花啤酒又怎么提升销量,还能有什么办法可想?!  

  再则,雪花啤酒的占有率很低,新产品上市铺货的量也不大,这就给了燕京回收雪花啤酒的可行性,燕京就是要在终端“封杀”雪花的新品。  

  最后,回收回来的成千上万件的雪花啤酒就成了北京市场雪花啤酒的“定时炸弹”,就算北京市场再大,因为雪花啤酒“基础差、底子薄”,也经不起燕京啤酒拿雪花啤酒进行低价抛售,扰乱其价格体系。试想:一个新产品刚上市,渠道向终端供货的价格一件啤酒相差几块钱,甚至是十几块钱,会有什么后果?就算时间持续很短,一个月或两个月,这就足够了。这时,渠道的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和为数不少的终端还有信心卖的雪花吗?道理显而易见。  

  当然,在此之前,燕京凭借多年在北京市场的精耕细作,已经完全掌控了重要的经销商,就像媒体报道的一样:你敢卖雪花,那你就不要卖燕京!

  这就意味着,在渠道和终端的两条“必经之路”都被堵死了。这很像漓泉啤酒战万力啤酒的案例,唯一不同的是:漓泉啤酒战万力啤酒有历史的原因和万力战略上的失策。在这里就不作过多阐述了。  

    “啤酒乱象”的本质  

  拥有外资背景的华润雪花啤酒,是中国啤酒市场的一匹“黑马”,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华润雪花走出了一条不同于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的道路。  

  华润雪花啤酒借助强大的资本力量和营销攻势,2006年起攀上了中国啤酒业的巅峰――销量超越青岛啤酒、燕京啤酒,跃居销量第一的宝座;2008年“雪花”啤酒销售达610万吨,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啤酒品牌。  

  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信息,2009年度,华润雪花共销售啤酒837万千升,其主品牌雪花啤酒单品销售724万吨,企业销量和主品牌销量均凭借连续数年的高速递增,再次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同业和品牌。自2005年以来,主品牌雪花啤酒已经连续5年全国销量第一。  

  这对燕京啤酒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雪花要伺机进攻燕京的大本营——北京市场。青岛当年想打进北京市场,通过“社区战”、“产品组合战”等等手段,最后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现在进入了平淡期。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