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食品营销 > 营销案例 > 正文

体育营销,另一场品牌竞技(3)

2012/8/30 13:46:00 来源:网友

  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很特别的一次,红了西班牙斗牛士,红了Kulula,更使得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知名度”中国民营企业大放光彩,它就是——英利。

  英利创建于1987年,总部位于河北保定,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太阳能生产企业。其凭借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倡导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保持了品牌优势,在行业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由于英利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海外,加之媒体曝光度低,导致其在中国受众心中印象几乎为空白。

  2010年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在约翰内斯堡“足球城”体育场热烈开幕,“中国英利”四个大字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这是世界杯70多年历史上首次出现中国赞助商,振奋了亿万中国观众的心。英利随之名声大噪,俨然成为行业品牌标榜,昂首阔步走向世界。

  赞助世界杯需要几个亿,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为何执于此道呢?我们可以忽视英利的知名度,却不能轻视世界杯的影响力。据调查显示,2010年南非世界杯入场观众人数将超过300万,间接收视人群将达到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此可观的数字,如此庞大的消费群,怎么不令企业蠢蠢欲动呢?

  此次事件营销后,英利受到了广大营销人的围观评论,对于此次营销的质疑声也久久不息。有人认为英利为此花费几个亿的钱,只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却不能带动消费。也有人认为此法扩大了海外市场,增加了海外订单,更难得的是迎来了不计其数的青睐、认知和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美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质疑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从联姻体育赛事中获益的英利显然并不想止步于南非世界杯。据悉,英利的下一步计划可能是赞助美国的第一运动——橄榄球。

  体育赛事的赞助较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而且当人们处于兴奋状态时,比普通状态更容易接受广告的内容。但赞助虽好,却不是人人都玩得起,因为赞助赛事需要大量的资本付出,很多企业不愿意花费如此之高的价值去投资一个回报未知的领域,更多的企业是没有经济能力去赞助。于是这些企业曲径通幽,变着法的与体育赛事“攀亲戚”:赞助某个运动员或者某个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李宁就赞助了中国体操队,中国体操队囊括了9枚金牌,可谓是全胜而归,李宁也受益匪浅;赞助赛事相关栏目,昆仑润滑油以3 280万元押在央视广告第一标《奥运金牌榜》的冠名权上,让国人关注金牌的同时,对昆仑润滑油留下印象;还可以借助体育精神,找到精神层面的契机点,如耐克的“你能比你快”和农夫山泉电视广告的“大脚篇”,将企业形象与体育精神挂钩,变相阐述奥运内涵,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体育营销俨然成为事件营销的大势,几乎每一次的赛事都吸引众多企业的参与。但是体育营销并不是完美的,一个人的蜜糖可能会成为另一个人的毒药,有人大获全胜,有人血本无归,可谓冰火两重天。这就需要企业面对重金砸下的机会,要好好斟酌。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