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西方化饮食易致癌北京开展大肠癌普查

2001/4/23 0:00:00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北京消化学会牵头,北京军区总医院、协和、同仁等16家医院共同参与的北京地区大肠癌普查拉开了帷幕,其关注点是在没有症状的人群中发现早期患者。

  我国原是大肠癌的低发区,不足10/10万,可近二三十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达到了24.31/10万,相当于国际上中等发病水平。据专家估计,2000年以后,大肠癌发病人数将比八十年代高出1.45倍。

  抛弃了中国传统饮食结构,追逐西方化的饮食易引发大肠癌。

  据此次大肠癌普查的牵头人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世荣介绍,我国原是大肠癌的低发区,六十年代不足10/10万,可最近二三十年发病率不断上升,据九十年代初北方地区历时一年半、13万人次的普查发现,35岁以上人群大肠癌发病率已上升至24.31/10万,相当于国际上中等发病水平。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肠癌发病率均已超过25~35/10万,上海地区大肠癌死亡率从1972年到1989年增加了75%,据专家估计,2000年以后,大肠癌发病数将比八十年代高出1.45倍。根据我国北方地区十几个城镇的普查资料,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在城市中,体力活动少的人群发病率又高于体力活动多的人群。从各个国家对大肠癌病因学研究的结果来看,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运动减少、环境污染和不良嗜好均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据此,有人认为吃的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事实上大肠癌与其他癌一样,其发生都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饮食本身而言,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结构可能在促发大肠癌方面起一定作用。

  看来与大肠癌发生有关的诸多环境因素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对大肠癌的发病有更大的影响。生活水平提高了,大众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均发生了变化,粮、薯、豆类在食品结构中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动物及油脂类的摄入量则明显增加。据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完成的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多食用猪、牛、羊肉能使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升高。李主任认为,摄入高热量、高脂肪(油)、高蛋白(肉类)、低纤维(少粗粮、少蔬菜)的饮食;每天摄食次数过多;常吃烧烤食物;长期静坐的工作状态;儿童期开始吸烟;嗜酒;长期饮用咖啡等不良习惯均有利于大肠癌的发生。为什么呢﹖李主任拿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举了个例子: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以后,胆囊压缩,排出的胆汁进入肠道发挥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进入肠道的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成二级胆酸一种很高的致癌物,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粘膜,就有可能使受刺激的肠粘膜癌变。而以谷物、蔬菜、水果、鱼类为主的我国传统饮食结构以及规律的体力活动、饮茶、有规律的服用阿斯匹林等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病均有一定帮助。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医学营养学家史奎雄教授也认为,癌症的饮食预防不仅应尽量减少食物中的致癌物,而且饮食结构要合理,并要有意识地增加保护性的营养,如维生素、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

  最近美国农业部推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食物结构图,他们认为这样的食物结构有利于大肠癌的预防。塔底由各种谷物、面食、米饭组成,塔的中部是蔬菜和水果,塔上部是肉类、家禽、水产品、蛋类、豆类和奶制品,塔尖是高脂食物。其实,这种食物结构正是亚洲,特别是我国的日常食谱。从预防大肠癌这个角度出发,保持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就是“健康食谱”。欧洲癌预防组织和国际营养科学联盟也提出了如下建议: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增加绿色叶类和根类蔬菜、水果的摄入;多吃淀粉和纤维多的食物;保持适当的体重;每天的食盐摄入低于6克;多吃新鲜食物;少饮含酒精饮料。记者邢玉树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