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重庆白酒业遭遇发展瓶颈

2005/7/21 9:25:58 来源:时代信报

    一方面是企业自身面临太多的发展瓶颈;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不断恶化,重庆白酒行业的未来变得似乎越加渺茫……

    十大渝酒今安在?

    直辖之前,一向跟着川酒做市场的重庆白酒有好长一段时间希望独步江湖。

    1997年秋,重庆市白酒行业迎来一件大喜事。在主管轻工的副市长许忠民的关照下,重庆白酒行业评出了渝酒十大品牌,他们分别是诗仙太白、江津白酒、露华浓、笛女、军神、石松等。

    八年后,当记者与重庆白酒行业的人们在一起谈论这件事情时,他们还不得不叹服许市长当年为重庆白酒业做的这件大好事,因为正是有了这十大渝酒品牌,重庆的白酒才稍许在全国的白酒行业有了一些名气。

    当时,白酒市场受啤酒和红酒的冲击还不是很大。这些重庆品牌白酒企业因为企业效益好,产品不愁销路,一度成为让从业者感到自豪。诗仙太白集团一王姓员工家属告诉记者,当初选择自己现在的先生关键就是看中了他在诗仙太白比较稳定的收入,而像她这样考虑问题的姑娘在当时不在少数。

    提起当年重庆白酒的辉煌,江津白酒集团的副总经理蓝庆君不禁感慨万分。那时江津白酒厂门前拉货的车排成了一公里多的长队,大部分客户将大量的现金放到厂里,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拉货。说起当时的渝酒,蓝总眼里突然有了异样的神采。

    那时的白酒市场的辉煌曾经给了不少从事酿酒行业的人梦想。

    八年后,随着白酒市场的逐步萎缩、高档白酒的市场挤压和粮食的涨价,重庆白酒已经风光不再。调查发现,由于对品牌运作的意识不到位,除了诗仙太白和江津白酒,其他品牌基本上都烟消云散了。

    但江津白酒集团虽然已经形成了年产3万吨白酒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小曲轻香型白酒的“龙头老大”,但主要经营的是中低档白酒,一般也只在重庆本地市场上销售,很少涉猎全国市场。

    从整个渝酒市场来看,表现最不俗的是诗仙太白。

    2004年,诗仙太白集团投资1.8亿元的高档白酒“盛世唐朝”生产线正式动工,今年年底将正式投入生产。该集团朱厂长称,诗仙太白去年3亿元左右的销售额中,重庆本地市场占80%。按该公司的计划,高档白酒“盛世唐朝”扩产,目的是主攻国际市场。去年,“盛世唐朝”在日本“试点”,效果不错。而日前,该集团又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代理合同,诗仙太白集团以“盛世唐朝”为代表的高档酒不久就将在美国上市。朱表示,继日、美之后,诗仙太白还将在俄罗斯等国家相继登陆。如果市场前景好,仅“盛世唐朝”一年在外地的销售额即可达8亿元。今年6月24日,诗仙太白集团进军新疆市场,三天后,该集团在新疆签下了1680万元的订单。

    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和八年前相比,重庆白酒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调查发现,重庆白酒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在不断萎缩。

    资料显示,从1996年到2004年,啤酒产量从1681万吨,上升到2738万吨,葡萄酒从17万吨上升到40万吨,但白酒产量却从801万吨,下降到323万吨,一直以来在酒类消费中占主导地位的白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低迷。

    “纯粮酿造标准出台后,获得先机的企业将抓住这一概念大做市场文章,”重庆某白酒厂厂长邓先生告诉记者,新的概念炒作和品牌运作,将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分割高档白酒的市场份额,部分没有准备的高档白酒企业可能面临出局,这又将引发中低档白酒市场的新一轮的竞争,而处于弱势的重庆白酒企业的外部环境也更加严峻。

    “重庆的白酒将遭受灭顶之灾。”7月10日,重庆诗仙太白酒厂一高层私下告诉记者,新的行业标准出台后,无疑给重庆的白酒酿造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难题,因为目前重庆的白酒生产企业还没有一家能够达到新标准的要求。

    江津川东酒厂的陈守立厂长正是从1997年开始建立自己的酒厂生产散装白酒的。而作为私营企业主,陈先生的酒厂在江津也算是名声在外,尽管只是生产散装白酒,但是收入也非常可观。但如今已是事过境迁,陈先生告诉记者,由于生产白酒无利可图,早在2003年,他就投入100多万元转产酱油等调味品,去年他的调味品厂生产的产品已经面世。江津市妈宗镇一共有三个白酒生产企业,现在已经有两个准备转产。

    发展品牌几无空间

    该市酒类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重庆白酒生产企业已达到3600余家,但其状况是小酒厂、家庭作坊遍地开花,高达95%的厂家达不到国家标准。而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04年度全国白酒百强,重庆也只有诗仙太白和江津酒厂两家入围,但都排在20名之后。以效益最好的诗仙太白为例,其每年3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不如五粮液的一个零头(超过130亿元)。

    重庆市商委酒类专卖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重庆酒类生产企业取得《酒类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只有10余家。他说,在重庆,早前的监管比较严格,但2002年后,酒类生产许可被取消行政性收费,其后相关监管因经费问题而停止。由于监管缺位,重庆的白酒市场相当混乱。

    该市酒管局有关负责人称,从产量上看重庆白酒已经达到25万吨/年,在全国至少排名第三。但由于川酒、黔酒、湘酒等区域白酒的挤压,重庆发展品牌白酒已几乎没有空间。

    突围面临三大难题

    在内外交困的前提下,重庆白酒要突围很难。为了了解重庆白酒的突围策略,半个多月来,记者走访了近十位白酒企业的负责人,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向记者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渝酒突围之路。

    业内普遍认为,重庆白酒突围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7月11日,重庆市酒类管理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实际上目前渝酒各自为阵,酒类管理办及其行业协会所行使的职能相当有限,只是对白酒市场进行一定的管理,如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等,并不涉及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市白酒行业协会实际上也只有两个人,对行业能产生的影响力相当有限。江津白酒集团的蓝庆君告诉记者,从事白酒20多年后,发现白酒行业内部的信息和经验交流方面的活动是越来越少,行业协会运作乏力导致重庆的白酒企业在市场上没有方向。

    “除了行业如一盘散沙,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对白酒产业也并不重视,多年来,基本上没有任何帮助本地白酒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蓝庆君告诉记者,由于重庆一直定位都是以汽摩和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产业政策也主要是扶持汽车、摩托车等行业发展,所以政府职能部门对相对较弱的白酒生产厂家一般是任其自生自灭。

    另外,重庆白酒突围还面临第三个难题,那就是企业领导人的内陆意识。调查发现,由于重庆白酒企业多是由一些区县的酿酒作坊发展而来,这些企业的领导者绝大多数市场运作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都相当有限。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