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转基因水稻安全性四大焦点 是天使还是魔鬼?(4)

2010/2/23 13:55:58 来源:网友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对《北京科技报》透露,现在整个世界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粮食,2008年度全世界大约还有8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但是到了2010年初,这一数值已经上升到10个亿,并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在这样的状况下,利用生物技术尽量提高世界总体粮食产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而采用转基因技术则是当前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在找到新的能够提高粮食产品和品质的生物技术以前,它将是解决国际粮食危机问题一个不可逾越的方案。” 樊胜根说。

  孔祥智表示,对中国的亿万农民而言,发展转基因水稻的最大好处就是转基因水稻品质上升带来的价值提升和抗病害或抗虫害能力增加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带来的支出,让农民们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目前中国已经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抗虫棉就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利益。统计数据表明,在上个世纪推广3年后,全国就减少农药用量12.3万吨。另外大概每公顷能够让农民增加收益2000~4000多元 。“1997~2004年,国家已审定的抗虫棉品种有20个,2004年种植面积占全国植棉面积的66%。推广8年,按平均每亩增收200元计算,已为农民增加收益198亿元,农药使用事故也大大减少。”

  另外,中国发展转基因水稻还可以大大节约种植粮食的劳动力。“据估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农民工作时间大约有60%花在除草上面,耐除草剂农作物将大大减少这种劳动时间。”孔祥智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助理代表张忠军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表示:“不考虑饥饿、营养不良和儿童夭折等人类悲剧,一味地谴责生物技术的潜在风险,与盲目地利用生物技术而不考虑必要的生物安全一样,都是不明智的。”

  焦点四:转基因水稻是否忽略了公众知情权

  这次转基因水稻事件舆论的焦点还集中在公众知情权方面。曾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教授王灿发告诉《北京科技报》,政府在进行一项决策时,会预料到肯定有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为了减少麻烦,也愿意采用低调的做法。

  中国对转基因的策略其实是很中立的,既不宣传它的好处,也不宣传它的坏处。所以转基因实行很久以来,也很少能在主流媒体上看到宣传转基因危害或者好处的报道。政府采用的基本就是不张扬的态度,因为谁对这个都没有确定的把握。

  在国际法上,有一个科学不确定性原则,对这种不确定性和可能的风险一般都会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政府的低调可能就源于此。

  但是按照理想的方式,转基因不该只有农业部说了算,应该是有一个第三方监管的机制。因为农业部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转基因能提高产量,对农业部提高成绩是有帮助的。如果有第三方,比如让环保部监管,因为它不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义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抛开利益的纠葛。虽然我国目前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其中有环保部门的人员来参加,但是这个监督的力度却明显小太多了。

  转基因作物只要按法律操作,就不能说它做错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是应该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毕竟转基因作物是跟每个人都有切身关系的。

  张忠军认为:“虽然目前被各国批准的转基因水稻等经过严格分析和评估并不存在安全方面的风险,但是出于科学手段的原因得不到100%的保证。所以,这就要求各国在制定转基因农作物发展政策、分析和评估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时,一定要保证充分的公开和透明,并要求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流通时有比较明显的标志和说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自己,让他们在消费转基因食品时明明白白。”

  2003年7月2日,欧盟议会通过了有关对所有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的法规提案。新法规规定,所有含转基因物质达0.9%以上的产品都必须贴上“本产品产自转基因生物体”字样的标签。在这样规则下,目前在欧盟是否选择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公民的一个个人问题。

  张忠军说,与国外相比,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缺乏基本的了解,往往都是跟着媒体和专家及环保主义者的意见在跑。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有时他们的观点却非常偏激过分夸大了转基因产品的危害性。因此,当前加大对社会公众进行转基因知识的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时我们的政府在进行相应的决策时也不公开透明,很多消费者很难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从而让转基因粮食作物及食品的负面效应被进一步放大了。”张忠军说。

  就在关于转基因水稻的争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张启发介绍:我们的团队与全国水稻专家正在一起研制“绿色超级稻”。其基本目标是:“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使水稻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前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只是实现“绿色超级稻”构想的第一步。

  针对目前的质疑,张启发同时表示,会在今后的几个月中把安全性检测的相关数据全部公布出来。

  ◎历年本报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观点

  “每天有那么多新药和新食品推向市场,都有一种方法证明其安全性,任何作物、任何食品都有可能带来风险,转基因作物本身没有任何特殊性。”——摘自本报2005年11月30日《中国转基因水稻进退维谷》

  “任何食品都含有基因,不论基因的来源如何,构成基因的物质进入人体后,都会被酶分解破坏成小分子,不可能将外来遗传信息带到人的基因组里。”——摘自本报2007年8月13日《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转基因技术进入商用需要一个严谨而周密的过程。要经过试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申请安全生产证书、品种管理评比、大量生产这些步骤,所以在安全性上不存在问题。”——摘自本报2008年11月17日《稻鸭共作和转基因:粮食问题科学交锋》

  “复旦大学有一位学者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片传统水稻的中央种植一片转基因水稻,中间间隔100米。一个生长期过去后,发现传统水稻并没有受到转基因水稻的污染。”——摘自本报2009年3月11日《转基因水稻威胁粮食安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