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专家谈漂白蘑菇事件:不该将食品安全寄托工商部门(2)

2010/12/8 11:13:59 来源:新京报

    “申请信息公开比媒体监督更有利”

  新京报: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请“信息公开”是你们做的第一起要求政府部门公开信息的事情吗?

  何兵:不是,去年我们就开始做这件事了,第一个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函是发给工信部的。去年,工信部下发了《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要求7 月1日后在我国销售的所有个人电脑出厂时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绿坝-花季护航”,这个事情当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我们中心就发函要求对方公开相关政府信息。

  但我们后来没有盯下去,因为后来这个规定没有执行下去,中途停止了。问题既然解决了,我们就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新京报:为什么从去年开始想起监督政府进行信息公开?

  何兵:我们发现对于政府监督,光靠媒体不行,对于媒体的质疑,政府往往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我们就觉得可以用申请公开信息的办法,你不公开信息,我可以到法院告你去。这种方法比媒体监督更有利,至少可以按照制度的框架来执行。

  新京报:至今已经给多少个政府部门发过信息公开函了?

  何兵:加上北京市工商局,已经要求3个部门公开政府信息了。

  新京报:你们每次要求对方公开政府信息,是以什么名义?

  何兵:以中国政法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名义。

  “涉及可持续发展的信息都应公开”

  新京报:你认为政府都应该公开哪些信息?

  何兵:很多信息涉及北京可持续发展,都应该公开。比如空气质量,前一阵官方消息发布北京只是受到轻度污染,可老百姓看到的并不是这样。所以官方就应该公开污染标准、检测地点等细节信息,让老百姓明明白白,不能总是发布一些粗线条的数据。

  新京报:此前你们是向国家部委发公开函,今后关注方向将会落在哪儿?

  何兵:今后有可能还要关注区县政府。我现在所在的公共决策中心研究的东西比较多,下一步有个想法,看能不能专门组建一个“透明政府研究和促进中心”。

  新京报:会不会有人说你们的这种行为属于“找茬”?

  何兵:国家提出建设“阳光政府”,大家一起摸索往前走吧,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要为敌就好。就像我们一位老校长说的,学者所能做的就是呐喊,我们只能提醒这个社会、提醒政府。按照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呐喊一步一步延续下去,总有一天会有效果的。

  ■ 相关报道

  一家网站推出“漂白蘑菇事件信小学生还是信工商局”投票

  信小学生1122票信工商局8票

  近日,“鲜蘑被漂白”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继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的市场抽检结果后,中国食用菌协会4日又在媒体上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相反,在一家网站发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公布检测结果后再未发出声音

  一家网站推出“信小学生还是信工商局”的投票,至4日晚,3119票中,选择“相信小学生”的有1122票,占第一位;选择“国家专业机构还不如一个小学生,悲哀”的有656票,居第二;还有616票选择“工商局说人家‘不科学’,你倒是出一个‘科学’的呀”;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自从公布抽样检测结果后,北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再没发出自己的声音。“新华视点”记者多次联系北京市工商局后,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学生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对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是否科学“不便过多评论”。至于是否有人说过小学生的调查不科学,“目前无从查实”。

  相关部门至今未找做调查小学生沟通

  “如果有关部门放下姿态,去和这名小学生沟通,邀请市民代表参与选样过程、邀请中介科研机构参与检测过程,公众还会如此质疑吗?”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设问。事实上,至4日晚,无论工商部门,还是“不相信小学生实验”的中国食用菌协会,都未找张皓及其指导老师沟通。

  竹立家指出,有关部门不管公布的信息是否真正解答了公众的疑惑,不管信息要素是否齐全,这直接导致信息公开流于形式,“这种工作方式和态度实际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北京几千万人吃饭,市场上仅酱油就数十种,仅靠一个工商部门几十上百号人,显然不可能完全监督好。”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提出,目前一些监管部门的鉴定机构不对消费者个人开放,因此消费者怀疑食品被污染时很难检测或举证。如果畅通这个渠道,无疑将壮大食品安全监督力量。

  据新华社电

    (何兵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