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保障餐桌安全还需监管与诚信并重

2012/2/17 8:26:25 来源:新闻晨报

  又有一种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被曝含有添加物。据新华社报道,天津市场上一些不法商贩在冻虾的虾头和虾身注入明胶,以增加重量、改善卖相。调查发现,“注胶虾”在市场上并非最近才出现,更有商户语出惊人,“注胶虾”很正常,吃不死人。对此,多家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称“无法检测”,要有明确的检测项目和目的,才能做检测,否则,“不知从何下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是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民以‘添’为食”这句新俗语。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陆续曝光,其中不少是在食物中违法添加化学物品,以改善食物的色泽品相、气味口感,不法商贩以此增加销量、谋取额外利润。冻虾里有明胶,泡菜里有着色剂,果冻里有防腐剂,从蔬菜到熟食,从水产到包装食物,添加物似乎无处不在,有的人们能够接受,有的则出乎意料之外,界定其是否违法,自有食品国标衡量,但国标往往针对已知物品,而人们担忧的却总是“未知事物”。

  喝可乐的人,自然知道其中含有色素等添加物,但往往不认为可以影响自己的健康;冻虾之中有明胶,便使人惶惶。这是从常识可得的判断,人们知道可乐的添加物处于食品国标的监控之下,但虾中明胶显然不在有关条文之中。也正是因为其不在条文之中,才令相关质检机构“无法检测”,尽管这是肉眼可辨、一目了然的明胶。在这种逻辑之中,本是已知的明胶却成为文本意义上的未知事物,从而不具备“明确的检测项目和目的”,监管环节因此“不知从何下手”并非无因。

  天津的市场监管部门表示,“注胶虾”几年前就已发现,也曾进行打击。近日再度现身,“吃不死人”大概也是原因之一。因为不会索命,所以商贩违法成本低而获利空间大;也因为不会索命,所以质检、监管部门无需兴师动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只为剔除明胶。说到底,“注胶虾”还是被视作短斤缺两的手段,而并非戕害人体的高危食物,故而下不下手也不要紧,还是集中精力抓好已被曝光、人人喊打的苏丹红、牛肉膏、三聚氰胺等身败名裂之物更为重要。

  食品一出问题,公众即质疑质量检测及市场监管部门,然后该说明的说明,该查办的查办,这也成为固定套路。但这种情况一再发生,恐怕值得深思。食品安全环节众多,现在的形势也与以往大有不同,从生产到运输,从包转到流通,经手的部门大概都要绷紧了弦,唯恐自己这里出纰漏。但是,从农林牧渔到百姓餐桌,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个加工点、摊位都设人监管,这显然会造成社会交易成本的巨幅上升,最终不免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有一些问题,因监管不力、检测失职造成,查漏补缺、亡羊补牢必不可少,但如果将餐桌安全统寄希望于此,恐非现实考虑。

  通过拉长食品国标上检测物的名录,难以避免“注胶虾”的重现江湖。这次注射的是明胶,下次换成胶水,再下次换成其他半透明物质,何时是个头?质检部门宣布 “无法检测”,也不过是把未来某个时刻的情景提前上演而已。食品安全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市场行为失范所致,而市场行为的秩序建立则依赖诚信体系。社会诚信度高,人们可以放心购买食用各种食品,监管只需尽职把关;社会诚信度低,人们对食品不免疑神疑鬼,监管部门必然要四处出击,疲于奔命;若无诚信,则无交易,市场经济也就谈不上正常运行乃至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中,逐利是商业的目的,同时,诚信是其赖以运转的基础。通过相互投“毒”而蓬勃增长的利润,消耗的是全社会的信任,终将给整个市场带来难以承受的成本压力。对此,在清除“注胶虾”时,一方面要强化监管,完善制度,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如何更好地构建市场的诚信体系,其效益将不止于食品安全领域。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